深耕臺藝( 109年主冊成果)
強化產學合作,工作室積極與文創產業合作,由指導老師協助輔導團隊成員與業師做諮詢及技術指導,並提供三創課程,鼓勵學生模擬創業,幫助學生於在校時期精進自我學習與產業接軌能力,不再受限於學院與系所課程框架、突破傳統授課方式,以拔擢文創產業特色菁英為目標。
109年扶植12組團隊,產出34件作品,文創工作室之運行,讓學生能於在校期間落實學用合一、集結職場團隊運作,並產出實務成果,進而提升學生就業與創業競爭力,而此專案成果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展現出工作室之文創能量。109年度延續性團隊於108年計畫之成果優秀且具有市場潛力,今年參與國際展覽(Pop Up Asia)的機會,是為成果展示的一環。透過國際展覽,使其增加國內行銷通路及平台,提高學生品牌曝光度。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商業展覽,並非單純的創作展覽,透過消費者市場的真實回饋,進一步地讓學生的產品實際面對國際市場,接受市場的嚴苛考驗,並瞭解目前市場的趨勢與脈動。
|
|
甘樂文創的聚落平台 |
企劃撰寫工作坊 |
|
|
剝皮寮歷史街區成果展覽 |
剝皮寮歷史街區參展貴賓大合照 |
|
|
文物修護材料研究與開發計畫 |
建置古蹟修護材料銀行 |
|
|
Fulldome圓頂投影工作坊 |
《U+617E_v2.∞》 慾 - 機械手臂與默劇表演 |
|
|
在靜謐與喧鬧之間成果發表 |
聲響劇場成果發表 |
由於本校長期學風以創作為主,學術研究風氣相對不興盛,為扭轉此一現象,在既有深厚的創作能量基礎上持續加強推動學術研究,透過計畫競賽培育各領域高階人才,結合跨領域講座、工作坊及教師專業成長社群,使學生成為學術與實作並行之優秀人才,並協助本校教師精進研究品質,使本校成為藝術與人文學術的研究重鎮,並在國際化及產官學合作中產生實質、有效的鏈結。
本年度「藝術星火計畫」共獎勵14位優秀博碩士生,獲獎同學於各領域中表現優異並屢獲殊榮。累積成果共產出生物藝術裝置1件、工藝作品1系列、短片2支、公開演出4場、參與研討會9場、發表研究論文10篇。本計畫所獎勵之生物藝術裝置及工藝作品更因深耕計畫之經費挹注,順利獲取國內外展會獎項及展出機會,未來預計將持續積極輔助各項成果投件於不同學術平台與公開競賽。本年度計辦理14場研究計畫撰寫講座暨工作坊,以「科技藝術」為主題規劃一系列講座,探索人文藝術和科技的互動,鼓勵師生們嘗試不同的創作媒材,進一步衍伸出跨領域創作更多元的發展,多場活動亦在校長及副校長的參與下增色不少。
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成立5大專業研究群組今年共辦理20場辦理跨藝、跨域講座、工作坊、論壇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超過年度目標值200%。部分活動同時首次嘗試使用線上直播軟體,讓更多觀眾遠距參與,使今年各場活動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如期舉行。藝術史與藝術理論跨領域研究群組於今年底出版「中心學:北投移民村地景攝影計畫=Heartvillage.jpeg」書籍,以攝影作為藝術參與社會的工具,深入研究藝術在台灣村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它的異質性,展現出不同的閱讀觀點。藝術專業詞彙研究群組經由群內教師的專業彙集(翻譯、藝術學、美學、哲學思辨、華語等),在109年展開辭彙專書資料彙編撰寫的第一步,並於今年底完成20個詞彙蒐集。
|
|
曾于真計畫成果展 《道程ˍ路與那些路上發生的展覽創作計畫》 |
徐乙文畢業製作《謐》 |
|
|
以科技點亮藝術系列講座活動 |
影視傳播與數位科技跨領域研究群組 |
文化治理在先進國家之都會一直扮演樞紐角色,文藝機構建置自然是城市發展很重要的指標條件,因此臺藝大營繕建設臺藝表演廳成為國際級專業表演藝術館廳,進一步建制完善的劇院管理機制,相信再加上優質的演出內容規劃,定能回饋大臺北地區的文化生活場域,成為藝術教育政策的新指標。自2016年起,臺藝大每年規劃藝術節活動,已成為板橋地區一大特色。
本年度執行藝術節,共計5檔節目7場演出、7場工作坊、深耕區域與偏鄉18團,參加多元實習共369人次,整體總受惠人次達4,895人。
|
|
宣傳-校慶快閃(舞蹈系) |
栢優座大師班-戲曲身體的當代應用與實作 |
|
|
剝皮寮歷史街區辦理成果展覽 |
嗩吶名家林子由與台藝大國樂團連袂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