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各項業務執行單位> 活動花絮> 【研究成果】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傳承-以板橋江子翠潮和社為例(2010年迄今)」

活動花絮

【研究成果】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傳承-以板橋江子翠潮和社為例(2010年迄今)」

發布日期:2022.11.11 | 發布單位: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
無形文化資產的當代傳承-以板橋江子翠潮和社為例(2010年迄今)
 
計畫期程:
11131-1111031
 
研究人員:
計畫主持人:林助理教授雅琇
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研究生:姜妤璇
 
計畫目標與特色:
北管音樂為臺灣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類無形文化資產之之一,為早期傳統農業社會時代之閒暇娛樂之一,又因其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至今仍可在許多廟會、節慶場域見到。筆者自博士研究階段起,長期觀察臺灣北管團體之當代發展情況,尤以雙北地區的北管團體活動尤為熱絡;其中,板橋潮和社、淡水南北軒、林口樂林園為新北市文化局登錄之新北市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
 
        一般而言,北管曲館活動以自娛自樂為主,近20年來,為了延緩臺灣傳統音樂的快速消亡,公部門開始投入資源,參與對這類傳統表演藝術團體的保存維護與傳承,板橋潮和社也不例外。潮和社成立於1930年(昭和五年),由林稼田先生召集板橋江子翠地區居民組成,演出內容包含陣頭、唱曲;臺灣光復後,開始登臺演出子弟戲,成為當時活動頻繁的北管團體之一。2008年,隨著電影《海角七號》中角色「茂伯」的走紅,該團已故前負責人林宗仁與其所屬團體潮和社受到大眾矚目。2010年為了慶祝潮和社成立80週年社慶,在板橋舉辦大型遶境活動,廣邀全臺各地北管團前來共襄盛舉,參與人數高達3,000人。該年起,板橋潮和社受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2010/10/12公告)。潮和社為舉辦十年一度的社慶活動,於2019年舉辦盛大遶境活動,2020年演出子弟戲《紫臺山》。
 
板橋潮和社自2010年受新北市登錄後,曲館除了在原生場域中的娛樂、節慶等例行活動之外,也開始參與推廣與文化場展演。筆者因地緣關係長期接觸該團,卻未曾對曲館的歷史脈絡與文物進行全面了解與整理,因此本計畫擬以潮和社為研究對象,採用文獻蒐集、耆老與館員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針對板橋潮和社的當代傳承與舉措進行研究調查,以此為例,探討無形文化資產登錄機制是否對團體帶來哪些變化,並影響曲館的未來走向。
 
量化效益:
1.整理2010迄今,板橋潮和社的活動數量,共累計一百五十餘場大小型活動。
2.協助整理板橋江子翠潮和社曲館文物,共計200餘種抄本。
3.完成潮和社調查研究報告,研究成果將擇期發表於學術研討會或期刊。
 
質化效益
1.調查曲館歷史脈絡及其與周邊的關係。
2.投入社區回饋,協助保存記錄曲館活動現況,為無形文化資產團體留下活動記錄。
3.分析無形文化資產登錄機制對團體帶來的後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