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懿勳老師在課堂中提醒學生研究藝術市場最基本的藝術史素養是要了解西方藝術史(最起碼從印象派開始,一直到1945年二戰以後的現代美術,到當代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史(從明清開始,以及二戰後中國與台灣的發展,當代藝術),這樣在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時可以更精確掌握各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藝術拍品(歐美當代、中國當代,潮流藝術)孰重孰輕就可以正確掌握。
課程分成三個部分:
一、同學分組報告蘇富比2020年春拍觀察,以及潮流藝術與拍賣市場的關係,胡老師提出幾個觀察切入點:
甲、想要了解次級市場,不能只單單看次級市場,而是要了解整個藝術市場的脈動,例如疫情對藝術市場影響最大的是畫廊而非拍賣市場,因此要解不同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初級市場(畫廊與博覽會)以及次級次場(拍賣會與二手市場)跨市場的運作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是一個需要仔細觀察的議題,例如藝術家跨越畫廊經營其品牌而直接走上拍賣市場賣;或在博覽會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或拍賣公司直接經營畫廊對於其他畫廊的排擠效應。
乙、解讀拍賣公司的數據時,需要了解細微部分才能夠真正解讀正確,如果以整年度的拍賣成績來看,需要扣除非藝術品(奢侈品,酒,鑽石,手錶與鋼筆等)的拍賣金額,才能算對整個藝術品的拍賣金額;同時需要橫向比較拍賣結果,才知道每一品項在蘇富比拍賣公司所佔的比重以及藝術市場的比重。
二、胡老師上課重點:中國書畫市場 簡單描述對「書畫」的認知,如何分辨書畫與水墨創作,以及任意舉出幾位熟悉的書畫家姓名,從這三個提問就可以知道聽眾的藝術史專業程度。隨後展開中國書畫市場的分析。
(一) 老師選擇中國書畫市場是因為書畫市場的地方特色最為突出,其中幾個現象是:(1)中介機制薄弱,藝術創作者與消費者直接交易,而中介者(畫廊)無法為藝術品進行系統性的規劃來提升藝術品的價值,遑論掌握作品流向與買家資訊。藝術品直接銷售的隱憂是即使可能有好的銷量,但是並無法為藝術家在藝術價值定位,可能導致的問題是一旦原本所依賴的利益、社會網絡人脈關係崩解,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也隨之而去。(2)藝術投資或消費可能為法為藝術品累積市場行情。(3)地方性與區域性的藝術創作者無法走向國際藝術市場的舞台,只能侷限於地方或區域。
(二) 藝術收藏與市場的動態關係
1. 古代書畫:博物館與私家收藏,真與假的觀念,眼花撩亂的拍賣會。老師認為不必執著於拍品真假的問題,而是要給拍品正確的斷代,根據這樣的斷代才可以給予拍品一個正確的價格(與相對應的價值)。記得以前在博物館看古文物的時候,也是用這個觀點來欣賞文物,這樣才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創作品的樂趣。
2. 當代書畫:現代繪畫與傳統的關係,新的視覺形式出現的背景,解讀與審美的區隔。如同第三組同學在報告「潮流藝術」拍品的時候,老師提醒同學:如果不注意這些潮流藝術的源頭,以及他們可能的目標買家在整個拍賣成果的比例,那麼在分析的時候可能誇大化其成果,會造成分析上的失衡。老師解釋了藝術市場當中歐美當代、中國當代與潮流藝術的關係,而潮流藝術的買家大都是有所侷限,前兩者才是二級市場的主力。
3. 收藏與市場:市場機制的顯性操作,收藏的系統化,新陳代謝的功能。對於拍賣公司而言,如果大收藏家系統性的收藏只進不出的畫,可能造成整個藝術市場流動緩慢的問題,也造成拍賣公司徵集到好的拍品的困難度。今年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美國一些私人博物館開始委託拍賣公司拍賣其藏品以獲得營運資金,這樣的舉措同時得到了藝術博物館館長協會(AAMD)的認可,以往藏品拍賣大都用於新藏品的購藏。私人博物館釋出藏品有利於二級市場藏品與資金的流動,值得繼續觀察今年度的藝術拍賣市場。
(三) 書畫市場的運作
胡老師重點分析價格與價格的一個現象是中國製造「金蛋思維」這是針對如何為藝術品定價的問題。起因在於2008年大陸市場畫廊與拍賣公司降價求售的現象。這必須思考這些金蛋(藝術品)的生產者(藝術家)是怎麼來的?以國際藝術市場原則為例,一級市場負責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爬升,二級市場持續維護藝術品價格的走勢,如何維護藝術品價格是藝術市場重要機制,因為一旦藝術品的價格往下跌,意味著藝術家的藝術生涯之路將會走越困難,也會造成藏家的重大金錢的損失。國際藝術市場是有個良好的培育與汰換管理機制,自然而然有機會培育出良好的藝術家(創作品),而這些所謂的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藝術品(金蛋)是經過許多學術研究、藝評、展覽、市場的磨練,才能夠在藝術市場有持續上漲的表現,也就是說藝術品在要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不斷地被認可,才有可能擁有「金蛋」的地位。意思是說金蛋不可能憑空而來,而是需要累積能力與實力才有可能達到。如果中國藝術作品先從國外拍賣市場走紅回到中國拍賣市場,缺乏正常的管道培養藝術創作者的實力,如同建築物最重要的是打地基,地基不穩,即使是華樓,也容易因為地震水災而搖搖欲墜甚至倒樓的危機。